公司動態 | 首頁 >> 公司動態 |
當前,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,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,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。三農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,一攬子解決。
生態農業應當在其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按照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的觀點,生態農業具有九大優勢:保護生態環境,食物安全營養,經濟效益好,維護農業生物多樣性,產量高,節約資源,解決農民就業等。隨著大家對農業問題的關注與了解,這些優勢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。
遺憾的是,這些年來生態農業卻始終發展不起來,生態產品普遍叫好不叫座。大家都知道生態產品是好東西,但看的多,買的少。究其原因:
一是價格過高。北京市場上,普通蔬菜兩三元一斤,有機蔬菜15元左右一斤,很多人在心理上就不能接受如此高的價差。
二是缺乏信任。不斷曝光的有機產品造假丑聞,令消費者望而卻步。生產者想賣賣不出去,消費者想買卻不敢買。
“生態扶貧”就是能夠一舉盤活全局的突破口。
近年,特別是2015年以來,中央發布一系列重要文件,推動脫貧攻堅,要在2020年實現全國7000萬貧困人口徹底脫貧解困。這對于我國的生態農業來說,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。將生態農業與脫貧工程有機結合,充分發揮各級黨政工團婦、民主黨派、行業協會與社會組織的作用,引導動員組織廣大城市消費者特別是黨政機關、國企事業單位職工,與有條件的貧困地區生產者自主建立幫扶關系,以購買生態產品的方式參與、支持國家脫貧攻堅工程,就可一舉突破生態產品銷售瓶頸,帶動生態農業進入良性循環軌道。
早在2002年10月28日,《人民日報》就有一篇《生態扶貧(新詞·新概念)》稱:“生態扶貧,是指從改變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入手,加強基礎設施建設,從而改變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環境,使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扶貧方式?!敝?,“生態扶貧”不時見諸報端,基本都是從生產角度考慮,即所謂“造血式扶貧”。血是造出來了,但血管不暢出現了血栓。由于解決不了銷售問題,“生態扶貧”這個新生兒,始終沒有成長起來。
我們提出的“生態扶貧”,是如何實現生態產品產銷良性循環,重點不在生產在消費,不在農村而在城市,不在“造血”而在“暢通”。一旦銷售瓶頸被突破,一通百通。
生態扶貧思路,并非閉門造車,而是在總結我國社區支持農業與單位扶貧工作經驗基礎上形成的,特別是前者。根據近年社區支持(有機)農業的經驗,消費者通過考察走訪生產者,在相互了解信任的基礎上,雙方就產品的質量、價格等相關事項進行協商,建立起長期合作共贏關系。這種合作的互助性與長期性,決定了遵規者可獲得持久收益而違規者成本很高,其誠信度遠高于普通市場。同時,由于減少諸多中間環節,安全風險與產品價格大大降低。將這一模式用于造血式生態扶貧項目,就可有效突破信任與價格瓶頸,通暢“血管”,讓新造的血液循環起來。
當務之急,就是要使生態扶貧成為政府的政策,加大支持力度。生態扶貧是以整合盤活現有社會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為主。比如,我們有很多退休同志,還有一些公益組織,都可以積極參與;各機關單位,本來就有扶貧任務,順便加上一項,就解決了大問題;食堂、工會,抽點時間做些組織對接工作,等等。
總之,生態扶貧,投入少,見效快,覆蓋廣,易推行,可持續,既是解決銷售瓶頸實現生態農業良性循環的突破口,又是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加脫貧攻堅的有效方式。希望國家主管部門予以關注與重視,同時建議各級地方政府積極行動起來。
來源:《中國科學報》
(作者系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生態農業課題組、中國社會科學院支部)
《中國科學報》 (2016-02-24 第5版 農業周刊)